close

沒有人不知道許文龍喜歡釣魚,但很少人知道,看似樂天知命的他,深諳的是,在企業海洋征伐搏鬥之際,什麼時候需要耐力,什麼時候要靠驃悍的勇勁……

 

 

切入高科技產業的奇美集團,一反「不上市」、「不貸款」的傳統,大幅舉債,其中甚至不忌財務槓桿風險較高的私募。

1953年憑新台幣二萬元起家,員工只有四人,近50年的經營,奇美成為台灣經濟奇蹟中的「奇蹟」企業;1998年,許文龍進軍高科技產業,成立奇美電子跨進TFT-LCD產業,以後進者之姿,快速躍升為全球舞台上重要的製造大廠。

但是,TFT-LCD產業的發展規模,超乎了許文龍的預期,「原本想養小狗,結果變成了大象,現在又要養成恐龍了,」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如是說。

彈性:養財務恐龍

投入台灣目前資金需求最龐大、景氣循環最明顯的面板業,最讓人好奇的尤其是,過去以「不借貸」為美談的奇美文化,在不斷應付面板密集的資金需求下,變成大舉借貸,甚至不惜採取風險高槓桿的私募,以應付「養恐龍」的需求。

不管是銀行聯貸、私募普通股,奇美堪稱最會籌資的TFT面板廠;2002年,奇美搶建第四代生產線在即,決定用「私募」,創下了台灣上市科技公司第一次「私募」的案例。

2004年,奇美首先以660億台幣的聯貸案,創下台灣產業史上第三高的聯貸紀錄,僅次於政策扶持下的六輕和高鐵;2005年,奇美電完成台灣面板界最大規模的全球存託憑證(GDR)籌資計畫,共發行了4,500萬單位的GDR,每單位發行價格15.02美元,向海外市場取得6.76億美元,約為新台幣212億元,是台灣面板界最大規模的海外籌資;2006年,奇美電分別在兩岸通過的聯貸案,順利達成新台幣600億元及美金1.8億元(合計約新台幣800億元)的聯合授信案,截至2006年上半年,奇美電子募集的資金已接近新台幣2,000億元。

面板產業的特性是,每當舊廠投資尚未回收,新廠的投資就必須如火如荼地展開,若是不跟進,立即喪失國際競爭力,最後將被淘汰出局局。

然而,四十幾年從來不向人借錢,現在一下子借那麼多,難道不煩惱嗎?「錢不夠就換人做董事長,大不了我以後去賣魚,」應邀出席交通大學EMBA「創業與興業家課程」的許文龍依然一派輕鬆說。

輕鬆,一直是許文龍的哲學,即使奇美的經營做法與過去大不相同,他仍一如往常過著釣魚、唱歌的生活,難道,許文龍在垂釣之際,能從中得到體悟?

懂得釣魚的許文龍,深諳商場海洋,所以堅信經營只是適應環境的活動。「不是所有事都可以一體適用,」許文龍解釋著,經營者必須隨著時代變遷,轉化思維。

沒有人不知道許文龍喜歡釣魚,但很少人知道,老漁人的智慧,在於在企業海洋征伐搏鬥,深諳何時需要耐力,什麼時候要靠驃悍的勇勁。

所以,老漁人了解,在眾多漁船競爭中,必須要給自己一個公平的競爭機會;就像過去「一根釣」,就能釣起豐碩肥美的黑鮪魚,在科技時代,必須屈服雷達魚測機器和電動拖線,才搶得到漁獲。

或許這正是跨進TFT-LCD產業後,奇美「勇於」大舉借貸的主因。現在的奇美集團,包括了電子、石化、貿易與物流、食品業、工程產業及公益事業的集團事業。當企業面對的經營環境不同,產業不同,使得傳統產業靠「技術」、不必借貸就能獨占鰲頭的時代過去了;科技時代,必須靠「資金」以增強實力。

表面上看來毫無關聯的傳統產業和高科技產業,卻是產業供應鏈的深化,也是「適應環境」下的演進史,因為,90年代受惠於家電與資訊科技(IT)產業興起,奇美實業在提供這些資訊產業塑化材料的過程中,順勢強化了對資訊、家電產業的了解,也成為跨入TFT-LCD的動力。

分析:贏在成本控制

就像釣魚的樂趣,始於準備作業,首先,要熟悉潮汐和魚群出沒的習性,許文龍的經營之道,也從「分析」起步;40多年前,許文龍的對手,是以「論重量」來賣壓克力板,忽略了「薄板耗工,厚板省工」的道理,找到這一罩門,許文龍故意提高薄板價格,將薄板客戶全倒給對手,結果,這筆生意讓對手做得愈多,虧得愈多,過沒多久,終告不堪賠累。

TFT-LCD的相關零組件眾多(驅動IC,控制IC,玻璃基板,偏光膜,彩色濾光片,背光模組),奇美電則積極佈局上下游產業,並在台南科學園區大力推動液晶園區。產業分析師認為,奇美電創造的群聚效應,使之取得原物料的議價能力,高於競爭者。

TFT-LCD產業已近於完全競爭市場邊緣,但在短短幾年內,奇美集團本身亦完成上、下游垂直整合佈局,在南科的奇美LCD-TV專區內,奇美電子、奇美實業、保仁工程、奇菱科技、奇景光電、奇美通訊、啟耀光電已形成完整的TFT-LCD聚落,極具成本優勢。

創新:找錯是為了找對

研發的本質在於創新的企業文化,奇美,除了對研發投入不吝嗇之外,更可貴的是,以管理機制,鼓勵創新基因。

在研發投資上,奇美電投入超過新台幣80億元以上,更特別的是,奇美電採取的是自行研發技術,而不靠技術轉移的公司,因為,許文龍認為,技術自主才是掌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。

1998年日本大廠富士通於奇美電子尚未量產時,尋求策略聯盟,最後與奇美簽訂技術合作,再加上2001年購併日本IBM野洲廠,合組IDT公司後取得相關之技術及專利,成為奇美電的的研發創新團隊。

「買技術頭腦」更是「買未來」。奇美電後來成為台灣第一家接獲外商代工訂單的TFT-LCD廠,更成為台灣首先將自行開發成果,「技術」授權到國外市場的面板業者。

為什麼奇美可以做到?因為,在奇美,做事不必擔心「責任」,因為,做「對」比「責任」更重要。在「找對」、「不找責任」的文化下,「錯誤的摸索」反成了研發的動力,並成為奇美無形的寶貴資產,「一旦人的潛能能發揮,所有idea就會一直跑出來,」許文龍說。

在台南的奇美實業大樓裡,奇美博物館門前,「CHIMEI」液晶電視上,正播放奇美管弦樂團的演奏;位於地下室的演奏廳裡,站在舞台中央,打著金黃色領帶的許文龍,拉著小提琴,瞇起眼睛,陶醉在樂聲裡,「我們在為明天的『日本之夜』預演,因為我是員工,所以也要跟著演,」許文龍向訪客解釋著。

從「博多之夜」唱到「往事難忘」,為奇美人伴奏的許文龍,像是位舞動著隱形指揮棒的的總指揮,也許,這就是許文龍在奇美集團永遠無法被取代的角色。

 

分享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erbert09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